导航
学院主页|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正文

体育学院:重能力 强服务 慧创新

----审核评估学院巡礼

时间:2025年04月17日 09:58 浏览:

体育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79年的宁德师范专科学校体育科。1979年开始招收专科生,2011年招收本科生,2015年增设足球方向,2021年增设休闲体育本科专业。体育教育专业2016年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2021年入选福建省一流本科专业,2022年通过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自2019年起,就业率一直位居学校榜首。

学院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51人,专任教师4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9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业教师22.5%,具有职业技术证书教师占比95.24%;博士5人,硕士生导师2人。国际级运动健将1人,运动健将1人,一级运动员4人,国家级裁判员3人。

一、坚持党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充分利用宁德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和实践地的独特优势,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六进宁师”、两次来校为师生作形势与政策报告的宝贵资源,开展“六进宁师”主题党日,弘扬闽东之光,走进下党乡等活动。注重“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激励青年学子在新征程上站稳立场、把牢方向,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担当意识,争做新时代的体育人。 

“六进宁师”主题党日             走进下党                弘扬闽东之光            学习“三库”理论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体育课程对思政教育工作的天然优势,将思政教育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进全员思政、全课程思政、全过程思政。学院获批课程思政示范课3项,课程思政典型案例2项,课程思政项目8项

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内涵提升项目              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课程思政项目

二、聚焦理实并重,筑牢教育教学发展根基

深化协同育人。以“理实并重”为教学理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领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精湛的技能水平、专业的服务能力,形成了“重能力,强服务,慧创新”的教育教学特色。

基本功大赛二等奖        福建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        体质健康测试赛第一名

 第十二届民运会三等奖           网球优秀裁判员            乒乓球优秀裁判员

提升教学质量。近年来,学院获得3项省级教改项目,1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8项校级教改项目,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校级“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5人次,校级青年教师“最佳一节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2人次、二等奖2人次。

省级教改项目              教育部协同育人              教学成果奖

教学创新大赛               最佳一节课         “超星杯”移动教学大赛

 

三、重视服务社会,回应体育强国建设需要

志愿服务。学院立足专业特色,组建“熠星”志愿服务队,帮助自闭症患者进行体育锻炼康复;开设暑期特奥训练营,提高心智障碍儿童的身体协调能力,展现了体院学子的理想信念、爱心善意和责任担当。

“熠星”志愿服务队          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         维康天使,健康帮扶

   红十字会救援               宁德市运动会           “三月三”畲族文化节

赛事风采。基于体育强国的时代命题,学院教师积极服务国际田联大奖赛、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宁德市青少年校园足球比赛、宁德市运动会等各级各类赛事。未来,学院将持续聚焦赛事服务、运动康复、体医融合等领域,共同推动体育强国建设。

国际田联大奖赛              福建省运动会               福建省运动会

宁德市运动会             宁德马拉松赛              校园足球比赛

 

四、推进固本强基,优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建强师资队伍。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建立领导班子听课制度、开展教研型公开课,形成稳定的教育教学活动;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教师教学能力;鼓励教师赴国(境)外访学、进修,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

最美教师                  课程研讨会                 进修访学

  学术交流                  督导组督导               教研型公开课

优化教学资源。主编《实用体育裁判法》《体育与健康》2部教材;获批福建省高等学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和福建省一流本科专业;获评1个省级少个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2个校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虚拟教研室,1个闽台民间体育文化研究所,同23个实践基地展开深度合作。

 

实用体育裁判法              省级一流专业                虚拟教研室

全国啦啦操培训考级中心            校地合作                  校企合作    

五、典型案例展示

    (一)“熠星”体育志愿服务队:2021年,学院组建“熠星”志愿服务队,发挥体育特长为特殊人群提供志愿服务。志愿服务队与宁德市残联、宁德市慈善总工会紧密联系,积极组织和参与特奥等多项志愿服务,每周末面对自闭症儿童进行特奥训练。2022年,“熠星”志愿服务队在疫情期间组建“云端战役”小分队,助力当地政府疫情防控;2022年“熠星闪闪,守护成长”孤独症儿童融合帮扶项目志愿服务项目荣获宁德银奖;2024年,“熠星守望·同心成长”助力心智障碍青少年多彩生活志愿服务项目入围宁德区决赛。“熠星”志愿队服务活动多次在“学习强国”、中国青年报、福建新闻联播、宁德电视台等诸多媒体进行报道,彰显了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

                 

“熠星”体育志愿服务队                    “感恩有你·扶残助残

    (二)“维康天使”急救科普:国家社科《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急救普及机制与路径研究》项目组师生,在负责人孙雪春老师的带领下深入古田大甲中心小学、周宁咸村川中小学、蕉城三都中心小学等15所农村学校和周宁云门村、后洋村以及福安金斗洋村、高台村等15个村庄,为农村学校师生和村民讲解心肺复苏术、海姆立克急救法、创伤急救、溺水防范等意外伤害应急救护知识;演练示范急救技能,手把手施教心肺复苏术、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的应用等。为闽东农村800多名村民和基层干部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技能,开展健康保健指导。体育保健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得到社会广泛认可,闽东日报、周宁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服务实况。该项目实践不仅有效提高闽东农村师生和村民的急救意识与急救技能水平,还加强了学院与地方的联系;同时在实践服务中,不仅增强体院学子实践能力,还促进其不断成长,坚定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

                 

急救普及:送教下乡                           心肺复苏   

 

    (三)福建省防溺水宣讲团:《游泳与救护》课程团队教师作为省防溺水公益宣讲员,多次与宁德市红十字会、宁德市游泳协会、宁德市教育局和宁德市多个中小学联合开展宁德市中小学防溺水讲座,就如何识别危险水域、防溺水“6 不准”等为学生进行了详细讲解,以“理论+实践”的方式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防溺水知识,让同学们了解怎样安全游泳、预防溺水。同时,课程团队教师将游泳技术优化、水中应急反应机制等科研成果融入课程模块设计,开发“基础游泳技术—水中自救—他救技能”分层教学体系,组织学生参与案例分析与模拟演练,强化“预防—识别—施救”知识链,建立“教师科研立项—学生参与实践—成果反哺课堂”的良性循环,形成1项国家级发明专利。

               

 防溺水教学                           发明专利证书

    (四)个性化培养:学院持续开展个性化培养周系列活动,以“精准评估、科学训练、个性发展”为核心理念,通过建立动态体能档案,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成长方案。对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强化身体素质、掌握学科前沿知识等方面起到很好课堂教学补充作用,有助于学生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省大学生锦标赛等各项赛事中都取得优异成绩。 

             

 个性化培养周                           赛事展演  

             

   个性化培养周方案(休闲体育专业)       个性化培养周方案(体育教育专业)